Thursday, April 09, 2009

偏見與學術成就

最近在讀當代新儒學大師唐君毅及其師父熊十力的著作,熊的另一個學生,跟唐也是大師級的牟宗三則在多年前讀過。中文大學新亞畢業的,若未聽過唐牟應可被視為恥辱。

唐君毅在中國的動亂時代為了宏揚中國文化,跑來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與教會背景下成立的崇基互相輝影。雖說唐牟等人為儒家學者,但對佛道哲學的研究也手執牛耳。他們桃李滿天下,不論中西的研究,談到中國文化與哲學而不提二人,就代表沒有份量。讀到唐君毅一篇發表於七十年代在義大利舉行關於中國文化研究會的學術文章,不論是他以英語發表,還是有人把他的作品翻譯,足見他在國際學術圈的地位。

但是,師承自熊十力的唐牟,他們跟師傅同樣認為強調自力的中國文化所表達的自我完滿的理論是可行的。意思是,不需像基督教一樣需要一個神來協助人達到至善境界,而他們三人均明顯地否定基督教可在中國文化中找到共通點。儒家的"天"尤其不能與基督教的"人格神"相通。

若看看他們處身的年代,可以理解他們的看法:相信中國數年千文化的輝煌,但如今竟落得花果飄零的實況。當時中國大陸被共產黨奪去、台灣又不見得民主,加上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文化徹底的破壞,只能在英國殖民地治下的香港可自由作學術研究,重建中國文化。這是相當可悲可嘆的年代。在這背景下,承擔保存及發揚千年中國文化的使命,對外來文化的入侵,抗拒接收是很自然的,更不用談融合與溝通。

讀他們的著作不難發現他們對基督教的誤解與偏見,但這卻無礙他們的學術成就。原來二者可以並存,甚至相輔相成。偏見可以理解為對某些見解的偏執--偏好與執著。就是這偏執,人越發深入鑽研,結果可能是道破歷世歷代沒有解決的難題。

我對基督教與儒家思想能相互參照的偏執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可幸的是今日這世代對偏見已沒有偏見,我可繼續以我的偏見做研究。

7 comments:

ddd said...

小弟乃新亞校友, 唐君毅與牟宗三的大名聽是聽過, 但他們的生平、學術和成就卻不甚了了, 實是慚愧得很.

對於那一代的國學大師, 我們這輩的新亞人比較認識的是錢穆教授, 一來他是創校校長, 二來新亞的圖書館以他命名, 三來新亞校歌是他老人家手筆, 四來中學課本有他的文章.

我對這幾位和新亞淵源甚深的老前輩並不認識, 一方面是我個人素質不夠, 另一方面也反應書院教育不足. 新亞本是要弘揚中國文化, 但我在中大的幾年, 書院只強調艱苦的創立經營, 但對儒家思想卻不多作推廣. 可能是社會經濟科技的急速發展, 使國學變得不合時宜吧.

後來才理解到三院合併成大學後, 書院的教學自主權被削, 淪為宿舍獎行金等的行政機構, 不可謂不可惜.

老鷹 said...

我都覺得奇怪,我當年(今年回來時也會)去借書時,總去崇基圖書館而沒想到新亞。我借的都是中國文史哲與基督教等的書籍,理論上新亞的傳統會有大量這方面的書,但總是沒有人提醒或推薦。

不過,接受得政府資助,早晚都會失去創校精神與特色,浸大與嶺南便是好例子。

如果只是為了個人五斗米當然不會折腰,但數十億斗米,爬地都會!

Anonymous said...

哦~~~~原來ddd係新亞中學的人,我地少年軍與新亞中學關係密切,非常舉辦領袖生訓練,又因少年軍有註校社工在此,唔係老鷹講講,都唔知新亞原來背後有了不起的大人物.......

小桃子

老鷹 said...

小桃子,係香港中文大學的新亞書院呀^o^

易風思說 said...

哦......原來有間中學又係叫 '新亞', 似乎 '新亞' 呢個名都幾吃得開喎 :P

ddd said...

新亞中學的前身正是新亞書院, 當年新亞搬到沙田並與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併成為中文大學後, 原農圃道校院就改成新亞中學, 並不是新亞這個名有什麼受歡迎

Anonymous said...

吓~~~~係吖!原來搞錯咗,搭錯咗線添!

小桃子